士可杀不可辱的成语出处


士可杀不可辱

拼音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基本解释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语出《礼记 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暂未找到成语士可杀不可辱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士可杀不可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学贯中西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6回:“博了个熟识时务,学贯中西的名气。”
烽火连年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来去无踪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锲而不舍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首身分离 《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
阿世取容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至叔孙通,则正以曲学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仪,知典礼也。”
匡乱反正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
同室操戈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目不忍见 《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营私舞弊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南洋兵船虽然不少,叵奈管带……营私舞弊,那里还有公事在他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