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对的成语

有关对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对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横眉冷对千夫指比喻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枝对叶比枝叶相对并列。比喻骈体文对偶句式。唐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门当户对门、户:代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当:相称;对:合适;对等。旧指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适宜通婚结亲。现泛指人与人的身份相等;物与物的对称适合等。宋 张端义《贵耳集》中卷:“个样村僧,岂是寻常种草?要得门当户对,还他景胜人奇。”
死对头指难以和解的仇敌。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缘:缘分。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会相聚在一起。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面对面走过,也聚不到一块。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牛衣对泣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对牛弹琴①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②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汉 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针锋相对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意见、观点、策略、行动等尖锐的对立。也比喻在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言论、行动等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驴唇不对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9卷:“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绕你从朝。”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逢:遭遇,遇见。比喻交战或竞技的双方本领相当,不相上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4回:“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怒目而视;千夫指:众人都指责;孺子牛:甘为为人服务的人。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鲁迅《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症下药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开方用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有效措施。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1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唱对台戏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浩然《艳阳天》第40章:“他们喊他们的,咱们不跟他们唱对台戏。”
对不起表示抱歉的客套话。曾朴《孽海花》第30回:“明明雯青为自己而死,自己实在对不起雯青,人非木石,岂能漠然!”
风雨对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后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对牛鼓簧见“对牛弹琴”。《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牛头不对马面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尽其所有写上,都是牛头不对马面。”
牛农对泣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汉书 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男不对女敌男的不与女的争斗。清·张南庄《何典》第五回缠夹二先生评:“岂知狼子野心,不惟不奉男不对女敌之古训,反欲打杀老婆。”
左对孺人,右顾稚子孺人:对妇女的尊称,借指妻子;稚子:幼儿。左边对着妻子,右边看顾小孩。指家庭生活。清·黄宗羲《刘伯绳先生墓志铭》:“先生既绝交息游,左对孺人,右顾稚子,郁郁无可告语。”
棋逢对手逢:遇到;对手:竞赛中本领不相上下的对方。比喻作战或竞技双方力量水平相当;难分高低。唐 尚颜《怀陆龟蒙处士》诗:“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天生一对指生来就注定为一对。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十回:“明明果是佳人才子,天生一对也,便是嫣素也觉风光。”
对酒当歌面对着美酒应当高声歌唱。又可指面对着美酒和歌舞。指宴请宾客时赋诗以助酒兴;含有人生应及时行乐的意思。三国 魏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文不对题文章的内容跟题目对不上。亦指言谈离开了主旨或答非所问。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
临风对月面对清风明月。形容所处的景色非常容易引发人的思绪。元·丘处机《沁园春·示众》词:“向碧岩古洞,完全性命,临风对月,笑傲希夷。”
对号入座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的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或把人或物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张恨水《夜深沉》第八回:“第三件事是去买两天对号入座的戏票子。”
抽黄对白谓只求对仗工稳。唐·柳宗元《乞巧文》:“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飞走。”
形影相对同“形影相吊”。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21回:“余外就形影相对,差不多眼儿望穿,也不得周庸佑到来一看。”
新亭对泣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对屠门而大嚼屠门:肉铺。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而大嚼。”
对着和尚骂贼秃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夜雨对床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唐 郑谷《思图昉上人》:“每思闻净话,夜雨对绳床。”
望衡对宇门户相对;可以互相望见。形容彼此住得很近。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沔水》:“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
死无对证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成双成对见“成双作对”。《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讲到姐姐今日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并且不请得是成双成对的媒妁,余外更多着一位月下老人。”
对证下药见“对症下药”。《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应对如流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晋书 张华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
无言可对对:对答,回答。没有话来回答。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师曰:‘这老和尚被我一问直得无言可对。’”
从容应对从容:舒缓,悠然。不慌不忙地应付答对。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相对无言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宋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事无不可对人言言:说。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公开《宋史·司马光传》:“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对头冤家对头:冤家、仇人。指仇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4回:“真真那一世的对头冤家!你何苦来还来使促狭!”
驴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同“驴唇不对马嘴”。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陈正公听了这些话,驴头不对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遥遥相对遥遥:远远地。对:对着;向着。远远的对着。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上房虽然隔着一个院子,却与他夫人卧室遥遥相对。”
当头对面当面商量或面对面辩论。
楚囚对泣楚囚:指被俘到晋国的楚人钟仪;后比喻处于危难窘迫境地的人;对泣:相对哭泣。现泛指处于危难窘迫之境的人相对而泣。宋 杨万里《新亭送客》:“柏壁置人添一笑,楚囚对泣后千年。”
应时对景应:适合;对:相合。适合当时的情景。清·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应时对景,我们各贺一杯,你再说飞觞吧。”
对天发誓誓:誓言。对着苍天发出誓言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0回:“他也不请我,他也不想我。他那日对天发誓,亲笔写了贬书,怎么又肯想我,又肯着你远来请我?”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迅速。形容对问话的内容熟悉;反应敏捷;口才极好。唐 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
驴唇不对马口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趣味呢!”
针尖对麦芒比喻双方都很利害,互不相让。老舍《荷珠配》第一场:“黄龙衮你这小子真叫会算账!怎奈呀针尖对麦芒,全三爷子不会上你的当。”
三对六面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对床夜雨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唐 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成双作对配成一对。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假若是怨女旷夫,买吃了成双作对。
相对如宾宾:宾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清·张岱《天保九如》:“齐眉举案,相对如宾。”
洒扫应对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宋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对症发药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产,这正是对症发药呢!”
应对如响同“应答如响”。《陈书·文学传·岑之敬》:“武帝亲自论难。之敬剖释纵横,应对如响,左右莫不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