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二的成语
有关二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二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二话没说 | 指很干脆地采取行动。 |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正说中间,门外雷石柱慌慌张张进来,一把拉住老武,二话没说,往外就走。” |
书通二酉 |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
二百五 |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为隋臣,不能匡救君恶,致被逆贼所弑,不能报仇,而事别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不二法门 | 不二:唯一的;法门:修行的门径。修行者唯一的入道途径。 | 《维摩诘经 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说一不二 | 指说话算数;说了就不更改。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还有个东闪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说一不二。” |
二八佳人 | 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十五六岁的美女。 | 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
一干二净 | 形容非常干净;也表示一点儿也不剩。 | 清 李汝珍《镜花缘》:“他是‘一毛不拔’,我们是‘无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净,看他如何?” |
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 | 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子野。” |
二三其意 |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
二缶钟惑 | 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
一清二楚 | 十分明白、清楚。 | 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
一清二白 |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没有污点。 | 清 李绿园《歧路灯》:“贾李魁道:‘王紫泥,张绳祖他俩个,现在二门外看审官司哩。老爷只叫这二个到案,便一清二白。” |
独一无二 | 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 | 宋 延寿《宗镜录》第31卷:“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
贵贱无二 | 对高贵和卑贱的人态度一样。 | 周·吕尚《金匮》:“敬遇宾客,贵贱无二。” |
二三君子 | 犹二三子。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汉书·楚元王传》:“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 |
二满三平 | 同“三平二满”。 | 宋·陈亮《三部乐·七月送丘宗卿使虏》词:“小屈穹庐,胆二满三平,共劳均佚。” |
十二金牌 | 金牌: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紧急的命令。 | 《宋史 岳飞传》:“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 |
合二为一 | 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 清 袁枚《新齐谐 佟觭角》:“一人劈面来,急走如飞,势甚猛,傅不及避,两胸相撞,竟与己身合二为一。” |
数一数二 | 不数第一;也数第二。形容突出。 | 元 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此乃金陵数一数二的歌者,与学士递一杯。” |
划一不二 | 指按照定价卖出,不打折扣。形容做事刻板。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新嫂嫂连忙改口道:‘魏老格人倒是划一不二格。’” |
二桃三士 |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 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
二龙戏珠 |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
二三其德 |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 《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三心二意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 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
事无二成 |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 《左传·成公八年》:“礼无加货,事无二成。”杜预注:“公私不两成。” |
功一美二 | 功:功绩。做一方面的事情而取得两方面的美名。 | |
毫无二致 | 二致:两样。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 | 郭沫若《断断集 屈原时代》:“那时候的文体的变革和近代的文学革命,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实在是毫无二致。” |
金钗十二 | 原形容妇女头上首饰多。后指人姬妾多。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
九牛二虎之力 | 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非常大的力气。 | 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至死不二 | 至:到。到死不改变。 |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内臣性贪苟得,至死不二,遂传为笑柄。” |
七十二变 | 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
十二金钗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金钗十二行”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以“十二金钗”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
君命无二 | 指君主的命令不可更改。形容君命有绝对的权威性。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
哼哈二将 | 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金刚力士。比喻有权势者手下的干将。 | 曾朴《孽海花》第32回:“曹梦兰三字,比四金刚还要响亮,和琴楼梦的女主人花翠琴齐名,当时号称‘哼哈二将’。” |
寡二少双 | 寡:少。很少有第二个。形容极其突出。 | 东汉 班固《汉书 吾丘寿王传》:“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 |
三平二满 |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 宋 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
不管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手交银,右手交人,若三日没有来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二分明月 | 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 唐 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十二道金牌 | 金牌:宋代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用的金牌。比喻紧急的命令。 | 《宋史·岳飞传》:“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 |
接二连三 |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 |
二话不说 | 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 | 老舍《四世同堂》九八:“‘日本鬼子完蛋了,投降了,’方六低声回答。丁约翰象在教堂里说‘阿门’那样,把眼睛闭了一闭。二话不说,回头就跑。” |
烈女不更二夫 | 烈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贞烈的妇女不嫁第二个丈夫。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怒欲悔亲,依旧要将莺莺与郑恒,焉有此理?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 |
丈二和尚 | 指十分迷惑。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二章:“敌人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
一穷二白 | 穷:物质基础差;经济水平低。白:文化、科学落后。形容经济、文化科学水平低;不发达。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
二道贩子 | 指非法地买进卖出商品以获利的商贩。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13章:“人民币魔力无边,只要肯出高价,二道贩子手里有的是软卧票。” |
连二并三 | 同“连三接二”。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只见两边铺面排山也似价开着,大小客店也是连二并三。” |
百二关河 | 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 金 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
的一确二 | 形容明明白白,确确实实。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怕不待的一确二,早招承死罪无辞。” |
有死无二 | 表示意志坚定,虽死不变。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 |
一不做,二不休 |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 唐 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
知一而不知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
二者不可得兼 | 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 《孟子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识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一差二误 | 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 | 《京本通俗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罢,罢,我两口也老了,管你不得,只怕有些一差二误,被人耻笑。” |
三占从二 | 三个人一同算卦,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 《尚书 洪范》:“三人占,从二人之言。” |
知二五而不知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止知其一,不知其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