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土的成语
有关土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土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太岁头上动土 |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
土木形骸 |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 《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
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
土生土长 | 当地生长的。 | 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
土包子 | 指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如果是说别人,有轻蔑意。如果是说自己,有自谦意。 |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
土洋并举 | 本国的土法和外国的洋法都采用。 | 古华《芙蓉镇》第二章:“这座建筑物,真可谓土洋并举、中西合璧了。”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故土难离 |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 李晓明《平原枪声》:“俗话说:‘故土难离’。” |
率土之滨 | 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 《诗经 小雅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 王禹偁《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聿令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 |
大兴土木 | 兴:创办、兴起。大规模地兴建土木工程。多指兴建宫殿、住宅或园林等。 | 《旧五代史 汉书 李守贞传》:“以广其第,大兴土木,治之岁余,为京师之甲。” |
本乡本土 | 土:乡土。本地或家乡。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 |
朽木粪土 |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
安土重迁 | 安:习惯于;满意于;重:重视;不轻易。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
率土归心 | 率土:四海之內。指天下归心。同“率土宅心”。 | 《北齐书 文宣帝纪》:“故百僚师师,朝无秕政,网疏泽洽,率土归心。” |
土鸡瓦狗 | 见“土鸡瓦犬”。 | 延波真《五四前后山东人民的爱国斗争》:“凶恶军警呆住了,一个个手足无措,像土鸡瓦狗一样蜷伏在路旁。” |
视如粪土 | 看得如同秽土那样下贱。比喻极端蔑视。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8回:“今舅儿把他视如粪土,又是王衍一流人物了。” |
卷土重来 | 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比喻失败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反扑过来;或重新恢复势力。 | 唐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色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开疆辟土 | 开:开拓;疆:边疆;辟:开辟;土:国土。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十卷:“高宗皇帝开疆辟土,仁育义征,决不以平定一隅遽形夸大。” |
挥金如土 | 挥:散、出。指散出金钱好像散出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浪费。 | 宋 周密《齐东野语 符离之师》:“挥金如土,视官爵如等闲。” |
土龙刍狗 | 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杜微传》:“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
灰头土脸 | 谓面容污秽。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4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 |
一抔黄土 |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 司马迁《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风土人情 |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 清 钮琇《觚剩 七月天》:“若就服食居处而言,以及风土人情之变,真堪发人一嘘。” |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土里土气 | 指没有见过世面,具有或表现出各种乡下人特性的样子。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8回:“穿着肥肥大大的花褂子,下面是宽腿儿蓝裤子,土里土气的。” |
天府之土 | 天府:天然的仓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
土崩瓦解 | 像土块散开;瓦片破碎一样。形容彻底崩溃;不可收拾。 | 东汉 班固《秦纪论》:“秦之积弱,天下土崩瓦解。” |
积土成山 |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小而成大。 | 荀况《荀子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 元 高文秀《渑池会》楔子:“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
水来土掩 |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 | 元 高文秀《渑池会》:“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
猕猴骑土牛 |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
灰头土面 |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 《碧岩录》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自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 |
列土分茅 | 谓受封为诸侯。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 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一折:“军前累立功劳大,列土分茅受大封。” |
灰容土貌 |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 元·钟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空自胸藏锦绣,口唾珠玑,争奈灰容土貌,缺齿重颏。” |
人非土木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谢荷公公!张协人非土木,必有报谢之期。” |
率土宅心 | 率土:四海之內。宅心:归心。指天下归心。 | 《晋书 后妃传下》:“领司徒蔡谟等上奏曰:‘嗣皇诞哲岐嶷, 继承天统,率土宅心,兆庶蒙赖。’”南朝 梁武帝《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诏》:“威惠外宣,德行内敏,群后归美,率土宅心,可立纲为皇太子。”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半截入土 | 截:段。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 宋 苏轼《东坡志林》第12卷:“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 |
拓土开疆 | 拓:开辟,扩充。开辟领土和疆界。 |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王信韩孽,拓土开疆。我图尔才,越迁晋阳。” |
土龙沐猴 |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
桑土之防 | 喻防患于未然。 | 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 |
根生土长 |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却不道一般儿根生土长,开花结子,带叶连枝。” |
撮土焚香 | 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三藏……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 |
分茅裂土 |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官封极品禄千钟,分茅裂土人堪羡。腰金衣紫作朝臣,箫韶乐奏排筵宴。” |
开疆拓土 |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2回:“卿等屡立战功,开疆拓土,今日之败,乃是众寡不敌,非卿等之罪也。” |
一抔土 | 一抔:一捧。坟墓的代称。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开疆展土 | 同“开疆拓土”。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俺则待尽良忠开疆展土,辅助着万万年巩固皇图。” |
安土重旧 | 指留恋故土,不轻易改变旧俗。 | 《后汉书 南蛮传》:“[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 |
展土开疆 | 展:拓展;开:开拓;疆:边疆。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一折:“谁不曾忘生舍死,谁不曾展土开疆!” |
水土不服 |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说军士水土不服,权且罢兵。” |
面如灰土 | 同“面如土色”。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
皇天后土 | 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
捻土为香 | 捏泥成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 |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五卷:“捻土为香事有因,如今宜假不宜真。” |
绸缪桑土 | 绸缪:紧密缠缚;土:同“杜”,树根。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 《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 元 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 |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 《荀子·儒效》:“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
软红香土 | 形容都市的繁华。 | 宋·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陵宫》诗:“半白不羞垂领发,软红犹恋性车尘。”自注:“前辈戏语:‘西湖风月,不如京华软红香土。’” |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 日:太阳;土:国土。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
乡土难离 | 乡土:家乡,故土。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