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成的成语
有关成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成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墨守成规 |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 清 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恨铁不成钢 | 怨恨铁不能被炼成钢。形容对所期望的人要求严格;恨他不争气;迫切希望他变得更好。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
失败是成功之母 | 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
习非成是 |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 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
胸有成竹 |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功成名就 |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
成竹在胸 |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
亲上成亲 | 谓原是亲戚,又再结姻亲。 |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 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 | 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
著手成春 | 著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 |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
有志竟成 | 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成己成物 |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
地平天成 | 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 《尚书 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
泣不成声 |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
忧愤成疾 | 忧愁气愤得病了。形容极其忧愤。 | 《五代史平话 晋史》:“契丹因晋主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责备),晋主忧愤成疾。” |
望子成龙 |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德公望子成龙,一会想送他上英国,一会又想送他上美国。” |
事以密成 | 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 《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九卷:“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 |
羞恼成怒 | 羞:羞臊;恼:气恼。因烦恼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这婆子,一则吃了酒,二则被这丫头揭着弊病,便羞恼成怒了。” |
画虎不成反类犬 |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 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
反目成仇 | 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
开物成务 | 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 《周易 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
因人成事 | 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指一个将帅功成名就要以上万人的死亡为代价。 | 唐·曹松《已亥岁感事》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铁杵磨成针 |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收回成命 | 取消已公布的命令或决定。 | 宋 郑兴裔《辞知庐州表》:“恭望皇帝陛下察臣之诚,鉴臣之拙,收回成命。” |
相辅相成 | 相:互相;辅:帮助;成:促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 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二者之说始得无蔽。” |
卓有成效 | 卓:卓越;突出。形容成绩效果显著突出。 | 明 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
恼羞成怒 | 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
成年累月 | 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我那家左右没甚么可惦记的,平日的没事,还在这里成年累月的闲住着,何况来招呼姑娘呢?”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 宋 洪迈《容斋续笔 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
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 铁杵:铁棒槌。只要肯花大功夫,即使铁棒槌也能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肯花力气,事情一定能成功 | 元·虞韶《日记故事》:“道逢一老妪,磨铁杵。白问:‘将欲何用?’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还卒业。”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高不成低不就 | 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 宋 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
相映成趣 | 相映:对照;趣:兴味。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 朱自清《“子夜”》:“写冯云卿等三人作公债而失败,那不过点缀点缀,取其与吴赵两巨头相映成趣,觉得热闹些。” |
已成定局 | 已经形成确定的不可改变的局面或形势。 | 欧阳山《苦斗》:“她脸上露出万事已成定局的神态,只拿一对感激不尽的圆眼睛瞪着大家。” |
成人之美 | 成:成全;帮助;美:好事。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功成行满 | 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 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满,贫道再去点化他。” |
积善成德 |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打成一片 | 原指把各种感情或遭遇都看成是同一回事。现多指人与人相互间关系密切;如同一体。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顺道,打成一片。”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 晋 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
功成名立 | 成:成功;名:名利。建立了功绩,名声也有了。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4回:“功成名立,偕老林泉,这是我的夙愿。” |
积非成是 | 非:谬误;是:正确的东西。长期形成的谬误;久而久之被当作正确的。 | 清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原善序》:“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 |
视白成黑 | 视:看。把白色看成黑色。比喻颠倒美丑是非。 | 唐·柳宗元《瓶赋》:“视白成黑,颠倒妍媸。” |
一气呵成 | 呵:呼气。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 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
成群结队 | 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很多;自然给合在一起。也作“成群结伙”、“成群结伴”。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 |
约定俗成 | 指某些事物名称或行为规范是由人们共同认定或共同习惯形成的。约定:共同认定;俗成:形成习惯。 | 先秦 荀况《荀子 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
成千累万 | 形容数量极多。 | 《孽海花》第二六回:“再者我的手头散漫惯的,从小没学过做人家的道理,到了老爷这里,又由着我的性儿,成千累万的花。” |
事无二成 |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 《左传·成公八年》:“礼无加货,事无二成。”杜预注:“公私不两成。” |
改是成非 | 是:正确的,对的;非:错误的。把正确的改成错误的。指颠倒是非。 |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俺请受了人几文钱改是成非,似这般所为,碜可可的话取民心髓。” |
弄巧成拙 | 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 | 宋 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
一举成名 | 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
少年老成 | 老成:经历多。阅历广。懂得人情事故。人虽年轻;却很老练稳重。 | 汉 赵岐《三辅决录 韦康》:“韦元将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千里之驹。’” |
成败在此一举 |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 《晋书 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 |
生米煮成熟饭 | 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等到生米煮成熟饭,他老人家也赖不到那里去了。” |
顺理成章 | 章:篇章;理:条理。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论语》:“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也。”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木已成舟 | 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据你说来,则木已成舟,实难挽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