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切的成语

有关切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切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切树倒根比喻彻底。
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世界上的事,没有一刀切的时候,没有一切都合理都美满的时候。”
切肤之痛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咬牙切齿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不顾一切顾:顾惜,眷顾。什么都不顾。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
恨之切骨之:代词,指所恨对象。形容痛恨到极点。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动,十万之众不难指日集合。”
目空一切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但他恃着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内。”
报仇心切急于要报仇雪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踌躇千百万遍,终是报仇心切,只得宁耐,看个居止下落,再作区处。”
不切实际不符合实际。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深切着白见“深切着明”。
切切私议切:通“窃”;切切:暗中,私下。指私下小声说话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44回:“替子富另烧一口,为此对躺在烟榻上,切切私议。”
切身体会指自身遇到的经验。浩然《艳阳天》第63章:“团支书这几句话,是她这一程子的切身体会。”
切齿腐心切齿:咬紧牙齿;腐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直言切谏同“直言极谏”。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砍瓜切菜形容操刀利落爽快。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2回:“石秀从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
切合实际指想法或做事合乎实际情况。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
切切私语指私下小声说话。唐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饥寒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宋·王谠《唐语林》第一卷:“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倚闾望切闾:古代里巷的门。靠在里巷的门口向远处殷切地望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心情十分殷切。亦作“倚闾而望”、“倚门而望”、“倚门倚闾”、“倚门之望”、“倚门而望”、“倚闾之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亲老多病,倚闾望切,屡屡寄信前来叫卑职回去。”
睥睨一切形容非常高傲,看不起任何人。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惟性气高傲,不欲下人,才具素长,睥睨一切,当世名公巨卿,鲜有入其目者。”
切理会心犹切理厌心。宋·叶适《太学博士主君墓志铭》:“江淮士人零落,既闻君讲说,切理会心,坐席皆满。”
切齿痛心切齿:咬紧牙齿;痛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战国策 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史记 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攘袂切齿攘袂:捋起衣袖;切齿:咬紧牙齿。形容十分愤怒或激动的样子。宋·秦观《进策·边防》:“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低低切切形容声音低微细小。清·林觉民《与妻书》:“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切齿痛恨牙齿互相摩擦。形容愤恨到了极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情凄意切谓心境十分悲伤。明·康海《王兰卿》第二折:“他那里肉跳心惊,你这里情凄意切。”
切切细语切:通“窃”;切切:暗中,私下。低声交谈。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元年》:“虽判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
瞋目切齿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切切在心切切:形容情意恳切真挚。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的思念。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不期被住持爷知觉,施恻隐之心,释放我等,又赐诸弟兄财物,至今感佩不忘。小人切切在心,报恩无地。”
深切著白深刻而显明。同“深切著明”。宋 司马光《与薛子立秀才书》:“观足下之文……深切著白,使其人果举而行之,则足下虽未得位,而泽固施于民矣。”
谊切苔岑切:亲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晋·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异苔同岑。”
一切众生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大智度论》第27卷:“如佛所说,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佛最第一。”
深切着明深刻而显明。
不惜一切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张彪就像扑灭荒火一样,不惜一切地正在大搞抄家、分斗运动。”
亲亲切切形容人态度亲爱和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炀帝拉李夫人同坐了玉辇,亲亲切切,又说了许多体己话。”
深切著明深刻而显明。《史记 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怒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切切于心切切:情意恳切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思念。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自从父母亡过,那郑彩鸾也不知去向,小生常切切于心,不能见面。”
切合时宜十分符合当时的需要或潮流
嗔目切齿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切切此布旧时布告末尾的套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希望全体人民,一律安居乐业,切勿轻信谣言,自相惊扰。切切此布。”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成器物。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令人切齿令:使;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洞察一切洞察:看得很清楚。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准确的判断力。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切切实实踏踏实实,确实具体。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七回:“你来倒是切切实实的做两首罢!”
傲睨一切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傲慢藐视一切。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2回:“他当红的时候,是傲睨一切的,多少同寅,没有一个在他眼里的。”
压倒一切精神气度高高在上,把一切都比下去了。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4年10月21日》:“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切中要害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林语堂《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亦可于偶语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如切如磋比喻互相商讨砥砺。《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悲喜交切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晋·贾善翔《天上玉女记》:“遂披帷相见,悲喜交切。”
浮生切响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箴规磨切箴规:规谏,劝戒;切:切磋。互相批评,互相帮助。唐·韩愈《答冯宿书》:“朋友道缺绝久,无有相箴规磨切之道。”
切理厌心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
切磋琢磨切:指加工骨头;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石;磨:指加工石头。原指对玉石、象牙等的细加工;现指讨论问题;取长补短。汉 王充《论衡 量知篇》:“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饥冻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宋·洪迈《夷坚丙志·鱼肉道人》:“父母欲其死,置于室一隅,饥冻交切,然竟不死。”
切齿拊心咬牙捶胸。极端痛恨貌。《战国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确切不移形容真实可靠,不容怀疑。
切要关头关头:关口。比喻有关事情成败的关键或时机。清·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睹此切要利害关头,窃恐筑室通谋,一纵即不可复挽,不揣冒昧,谨再沥忱附片密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