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口的成语

有关口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口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信口开合比喻随口乱说一气。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是非口舌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食不充口见“食不餬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顺口溜民间的一种句子长短不等口头韵文。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势:上面放,下面望,中间有些顶门杠!”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宁自啖而不足。”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牛口之下借指卑下的地位。《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口快心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语言明快。清 曹雪芹《红楼梦》:“云姑娘,你如今长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直:直爽。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苦口之药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空口无凭凭:凭证。只是嘴说;没有凭证。指不足为据。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空口无凭的话,门生也不敢朝着老师来说。”
性急口快性子急,有话就说。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这话也说得是,那么着,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死不开口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口坠天花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华,同“花”。
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金口木舌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苦口婆心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遮个是老婆心。’”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心服口服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鸡口牛后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脱口而出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口是心非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拉家带口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目瞪口呆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是非只为多开口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40出:“一剑教伊死了休,黄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赞不绝口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口说无凭单凭口说,不足为据。元 乔吉《扬州梦》第四折:“咱两个口说无凭。”
空口说白话形容只是口头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或实际行动。《旧唐书 宪宗本纪》:“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
苦口良药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口讲指画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黄口孺子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3回:“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口诛笔伐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脍炙人口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异口同音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十字路口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异口同声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宁:宁愿;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二回:“生员虽贫士也,语云,‘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岂有圣门弟子,贪纨袴之膏粱,而乱朝廷之名教者乎!”
牙白口清比喻说话清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食不餬口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碍口识羞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口服心服指从内心及口头都表示信服。《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毛主席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启发我们顾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口口声声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口角风情口头表示的情爱。清·李渔《比目鱼·联班》:“那些用小钱的主子,只还他些口角风情罢了。”
舌尖口快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祸从口出灾祸从讲话中引出。指说话不慎就会招来灾祸。晋 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破口大骂破:冲开。指满口恶语骂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茶房未及开口,那女人已经破口大骂起来。”
张口结舌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守口如瓶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唐 道世《诸经要集 择交部 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口若悬河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众口一词很多人都说同样的话。唐 令狐楚《谢赐冬衣状》:“自臣而下,万口一声。”
虎口夺食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口直心快想什么说什么,为人直爽。巴金《家》:“倒是觉慧口直心快,他终于说了出来。”
食不糊口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绝口不道绝口:始终不开口。闭着嘴不说话。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信口雌黄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了重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鸡冠石;黄赤色。南北朝 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李善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