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仁的成语

有关仁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仁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一视同仁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当仁不让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仁义道德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麻木不仁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天下作女孩儿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
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仁者能仁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卖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法外施仁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明 李清《三垣笔记 附识中》:“其驰驱通义一带,亦不无微劳可悯。乞皇上法外施仁,俯从部议。”
志士仁人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仁:仁爱;高尚)。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仁浆义粟指施舍给人的钱米。《搜神记 杨伯雍》:“公汲水作义于坂头,行者皆饮之。《后汉书 黄昏传》:“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
假仁假义假:虚假;仁:仁爱;义:道义。指假装的仁义道德。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一 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绝仁弃义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积德累仁积累功德与仁义。《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妇人之仁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仁至义尽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对人的爱护、容忍、原谅与帮助;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成仁取义仁:仁爱;义:道义;正义。指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晋书 刑法志》:“刑之则止,而加之斩戮,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政乎?”
取义成仁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亲仁善邻见“亲仁善邻”。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
大仁大义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明·方孝孺《云敝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
施仁布德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元·无名氏《看钱奴》楔子:“则俺这家豪富祖先积,他为甚施仁布德,也则要搏一个孝子和贤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语出《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仁同一视犹言一视同仁。《元典章·诏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诏》:“於戏!庆衍无疆,既正名于国,本仁同一视,尚均福于黎元。”
仗义行仁注重义气,施行仁德。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微命,当以捐躯保奏。”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方是时,二圣在位,发政施仁,惟恐不及。”
蔼然仁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朱自清《儿女》:“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伯仁由我而死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奉扬仁风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晋书·袁宏传》:“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宅心仁厚指人忠心而厚道。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直:公正,正直。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的只顾对我说些风话,我只以亲嫂嫂一般相待。”
仁心仁术心地仁慈,医术高明。《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履仁蹈义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三国·魏·应璩《荐和虑则笺》:“质性纯粹,体度贞正,履仁蹈义,动循轨礼。”
残暴不仁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麻痹不仁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明 李贽《寄答留都书》:“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仁言利溥见“仁言利博”。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后汉光武二十》:“仁人之言,其利溥如此哉!”
尸鸠之仁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买卖不成仁义在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梁斌《红旗谱》第一卷:“嫌人家来做买卖,买卖不成仁义在,打倒人家干吗?”
仁柔寡断谓柔弱而缺乏主见。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则仁柔寡断之主,汉献、唐昭之俦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仁言利博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煦煦为仁煦煦:和悦惠爱的样子。指小恩小惠。形容妇人之仁唐·韩愈《原道》:“煦煦为仁,孑孑为义。”
宽仁大度大度:气量大,能容人。为人宽厚,心胸豁达。汉·班固《汉书·高帝记》:“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谦恭仁厚指态度谦逊恭谨,为人忠诚老实。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8回:“今日见宋江谦恭仁厚,愈加钦敬。”
你不仁,我不义你不讲仁义道德,我也就不道义了。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他无仁,我无义。公子必欲免祸,非行大事不可。”
仁义君子原指好心肠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晋书·刑法志》:“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义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于政乎?”
仁心仁闻闻:出名,有声望。有仁慈的心肠,有仁爱的声誉。《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仁民爱物仁:仁爱,同情、爱护或帮助。爱众人,进而爱护万物。旧指官吏仁爱贤能。《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内仁外义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至仁忘仁至仁:最大的仁德。指仁到了极点反而忘掉了仁。比喻事物到达顶点容易被忽略掉。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故至德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
不仁不义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残忍。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为富不仁想发财致富的剥削者绝不会有好心肠。为富:想发财致富;不仁:没有好心肠。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杀身成仁身:自己;杀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