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怒的成语

有关怒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怒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羞恼成怒羞:羞臊;恼:气恼。因烦恼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这婆子,一则吃了酒,二则被这丫头揭着弊病,便羞恼成怒了。”
勃然大怒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心花怒开怒开:盛开。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喜悦兴奋。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8回:“又怎样给碧桃母子讹诈,说得牛氏心花怒开。”
怒臂当辙怒臂:螳螂发怒用臂膊阻挡车轮;辙:车辙。比喻与强者为敌,不自量力。宋·吕祖谦《东莱博议·随叛楚》:“随非惟不自忧,乃不自量其力,怒臂当辙,以蹈祸败。”
恼羞成怒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戟指怒目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怒形于色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金刚怒目金刚:旧时寺院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称四大金刚。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刚努目”。宋 庞元英《谈薮 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喜怒哀乐形容人感情上几种不同的表现。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怒气冲天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心花怒放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怒放:盛开。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舅爷骗得心花怒放。”
敢怒而不敢言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唐 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老羞成怒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改,拿问在监。”
怒不可遏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怒发冲冠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怒气冲冲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怒臂当车怒臂:螳螂发怒用臂膊阻挡车轮。比喻与强者为敌,不自量力。明·许三阶《节侠记·侠晤》:“小生怒臂当车,自取戮辱,惭愧惭愧!”
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猊:狻猊,即狮子;抉:踢开;骥:骏马。如愤怒的狮子踢开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唐书·徐浩传》:“尝书四十三幅屏,八体皆备,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鲸波怒浪犹言惊涛骇浪。清·昭梿《啸亭杂录·端午龙舟》:“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蠲首,络绎于鲸波怒浪间。”
人怨神怒形容民愤极大。《晋书 孔愉传》:“天罚既集,罪人斯殒,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
惊涛怒浪同“惊涛骇浪”。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怒猊渴骥猊:狻猊,即狮子;骥:骏马。如愤怒的狮子撬扒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云”
老羞变怒老:很。因羞愧恼恨而发怒。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想因却奁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变怒耳。”
怒容满面满脸怒气。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7回:“老残看刚弼怒容满面,连声吆喝,却有意呕着他顽,便轻轻的说道:‘你先莫问我是什么人,且让我说两句话。’”
鲜车怒马怒:气势强盛。崭新的车,肥壮的马。形容服用讲究,生活豪华。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第五伦传》:“蜀地肥饶,人吏富贵,掾吏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狂风怒号怒:愤怒;发怒;号:号叫。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目横眉耸起眉毛,瞪大眼睛。形容怒视的样子。五代 后蜀 何光远《监戒录》引陈裕诗:“横眉怒目强干嗔,便作阎浮有力神。祸福岂由泥捏汉,烧香代养弄蛇人。”
怒火冲天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直眉怒目形容发怒的样子。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直眉怒目骂他。”
天怒人怨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恶多端;激起普遍愤怒。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满腔怒火满腔:充满心中;怒火:形容极大的愤怒。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我们的战友邱少云》:“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
敢怒不敢言敢:胆量大;言:说。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三回:“正是哑子吃黄连,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
室怒市色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嬉笑怒骂嬉:戏乐。指由各种感情产生的不同表现。宋 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东怒西怨比喻迁怒于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横眉怒目眉毛横竖;双目怒睁。形容强、凶狠的神情。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不一时,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早进来了横眉怒目,挺胸凸肚的一群人。”
怒气填胸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藏怒宿怨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怒火中烧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众怒如水火众人的愤怒像水火一样厉害。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三年》:“众怒如水火焉,不可为谋。”
雷霆之怒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怒目切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怒目而视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敢怒敢言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
赫然而怒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渴骥怒猊骥:骏马;猊:狻猊,即狮子。如愤怒的狮子踢开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书法精妙,如渴骥怒猊。”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积羞成怒犹恼羞成怒。指羞愧至极,转生愤怒。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既而臣民犯颜,友邦侧目,志不得逞,遂乃积羞成怒,大兴党狱。”
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喜怒不形于色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喜怒无常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破口怒骂破口:恶语。满口恶语骂人。《红日》第12章:“他竭力挣脱,挣脱不开,连连求饶,陶二嫂还是拳打脚踢,破口怒骂。”
心花怒发犹心花怒放。清·郑燮《花间堂诗草跋》:“一旦心花怒发,便如太华峰头十丈莲矣。”
恼羞变怒见“恼羞成怒”。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昌得官见他如此的说法,不禁恼羞变怒,喝令左右:‘替我赶他出去!’”
发怒穿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三国 魏 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张目决眦,发怒穿冠。”
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雷嗔电怒暴怒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如今且说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
天怒民怨怒:发怒;怨:怨恨。上天震怒,人们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三纲尽绝,五伦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嘻笑怒骂①指嬉戏、欢笑、愤怒、詈骂等不同的情绪表现。②谓不拘守规格,率情任意地发挥表现。③嘲弄辱骂。①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照此法填词,则离合悲欢,嘻笑怒骂,无一语、一字,不带机趣而行矣。”②清·冯班《钝吟杂录·读古浅说》:“嘻笑怒骂,自是苏文病处;君子之文必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