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末的成语
有关末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末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进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 西汉 桓宽《盐铁论 本议》:“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
本末倒置 |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 金 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
离本趣末 |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
头上末下 | 第一次,初次。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 |
末大必折 | 谓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 |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
强弩之末 |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
末路穷途 | 穷途:处境困窘。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 《吴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
天末凉风 | 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舍本逐末 | 抛弃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舍本问末 | 舍:舍弃。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岂舍本而问末者耶?” |
舍本求末 | 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关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求末,无时得本。” |
末大不掉 | 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 | 唐·柳宗元《封建论》:“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
去末归本 | 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 | 《后汉书·章帝本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诚欲元元去末归本。” |
末学肤受 |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 汉 张衡《东都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
末路之难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
肤末支离 | 肤浅琐碎。 | 清 方苞《书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肤末支离,而无所归宿。” |
穷途末路 | 穷途:绝路。末路:路尽头。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如今是穷途末路,举目无依。” |
末如之何 | 犹言无法对付,莫可奈何。 | 晋·葛洪《抱朴子·塞难》:“吾所以不能默者,冀夫可上可下者,可引致耳。其不移者,古人已末如之何也。” |
本同末异 |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 | 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
秋毫之末 |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弃本逐末 |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它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汉书 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
背本趋末 |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
末节细行 | 谓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 |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古之所谓小人儒者,亦不过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 |
豪末不掇,将成斧柯 | 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 《逸周书 观周》:“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孔晁注:“此言防患在微也。” |
旁枝末节 | 喻不重要。 | |
强弩末矢 | 同“强弩之末”。 | 《旧唐书·李密传》:“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余力,讵能动于鸿毛。” |
去本就末 | 谓弃农经商。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
细枝末节 | 细、末:微小。植物最细小的枝节。比喻事物无关紧要的方面或细小的环节。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
离本依末 | 见“离本趣末”。 | 《晋书·刑法志》:“然而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 |
叨陪末座 | 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后的座位。这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 | 《仪礼·士冠礼》:“兴,筵末坐啐醴。” |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 《孔子家语 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
本同末离 |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 《后汉书 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
肤浅末学 | 肤浅:浅薄;末学:学无根底。指学识浅薄。 | 晋·范宁《春秋梁传集解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
降本流末 | 犹言舍本逐末。 | 明·何景明《<武功县志>序》:“人才则由实而虚,文教则由振而委,亡弗降本流末暌正趋弊者矣!” |
离本徼末 | 犹言舍本逐末。 | 《汉书·严安传》:“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
雕虫末伎 | 见“雕虫末技”。 | 明·唐顺之《答翁东厓总制书》:“俟公破虏功成,当以向时雕虫末伎,作为铙歌鼓吹曲,以继《采芑》《江汉》之余响。” |
去本趋末 | 见“去本就末”。 | 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高诱注:“……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 |
雕虫末技 | 亦作“雕虫末伎”。犹言雕虫小技。 | 清·纳兰性德《赋论》:“即诗赋一道,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吾未见扬雄之《法言》、《太玄》可直驾《离骚》而上之。” |
背本就末 | 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 《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
弃末反本 | 亦作“弃末返本”。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 东汉·班固《东都赋》:“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 |
繁文末节 |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 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
捐本逐末 | 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 | 《北史 李谔传》:“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
诠才末学 |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 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某以诠才末学,年未弱冠,出应科举之试。”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 |
舍本事末 | 舍:舍弃;事:从事。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
本末源流 |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 战国·赵·荀况《荀子·富国》:“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余。是无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 |
桑榆末景 | 同“桑榆暮景”。 | 清·顾炎武《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
晚生末学 | 指书生的自谦。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8回:“晚生末学,虽窃慕之,而愧非其人。” |
德本财末 |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 语出《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
细微末节 | 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 古立高《初恋》:“为这些细微末节的事,张志诚感到伤脑筋。” |
片长末技 | 见“片长薄技”。 | 清·沈葆桢《复奏洋务事宜疏》:“抑知片长末技,以备顾问,以供驱策,未尝不可。” |
弃本求末 | 见“弃本逐末”。 | 清·恽敬《答邓鹿耕书》:“惟小人弃本求末,不务修德,止求吉葬。” |
舍本从末 | 舍:放弃,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自己亲族贫乏,尚不肯周济分文,到得此辈募缘,偏肯整几两价布施,岂不是舍本从末的痴汉!” |
毫末之差 | 指由于微小的失误而造成巨大的差错。 | 南朝·宋·何承天《上历新法表》:“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月,积微成著。” |
封胡遏末 | 比喻优秀子弟。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
始末缘由 | 始末: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缘由:缘故由来。事情的经过和原因。亦作“始末原由”。 |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你将始末缘由,细细说来,不可欺隐。” |
弃末返本 | 见“弃末反本”。 | 《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而返本,竞农务功。” |
晚节末路 | 节:时期;末路:终了。末世。指朝代的末期或人的晚年。 | 汉·邹阳《上书吴王》:“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关,咸阳遂危。” |
秋豪之末 |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 《庄子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