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下的成语
有关下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下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低声下气 | 形容说话时恭顺卑微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的伏侍劝慰。” |
手下留情 | 下手处理事情时;留些情面;不把事做绝。 | 《庚子风云》:“在这几个当口,赵三多明明可以乘虚而入,将王成德击倒,他却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让过了。” |
催人泪下 |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迹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泪。 | 凌力《少年天子》第八章:“实在是万岁爷的祭文催人泪下,奴才们实在忍不住了……” |
有两下子 | 比喻有点本领。 | 欧阳山《三家巷》:“蒋介石这个角色还是有两下子的。” |
上气不接下气 |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
释车下走 | 释:放下,放开。下车徒步跑。形容遇事不冷静。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行数百数,以驹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
林下风致 | 同“林下风气”。 | 《宣和书谱·妇人薛涛》:“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利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故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 |
上下其手 |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 唐 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
鸥鸟不下 | 鸥鸟不愿飞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范。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海上之人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
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经纬天下 | 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 《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
下临无地 |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 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吴下阿蒙 |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 晋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纵横天下 | 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 | 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黄巢纵横天下,朝中文武并不以社稷为重。” |
天下第一 |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治平为天下第一。” |
心上心下 | 形容心神不安。 | 巴金《家》二三:“觉新连忙到房里去把信写好,叫袁成送去。但是这也还不能使众人安心。众人还是心上心下的,害怕送信的袁成还没有回来,一连兵就开进来了。” |
不在话下 |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转入别的情节。现多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用不着说。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
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剐: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甘拜下风 | 甘心情愿拜倒在下方。自认不如对方;表示真心佩服。 | 清 李汝珍《镜花缘》:“如此议论,才见读书人自有卓见,真是家学渊源,妹子甘拜下风。” |
头上末下 | 第一次,初次。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 |
天下为一 | 一:统一。指国家统一 |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今天下为一,春秋之义,王者无外,偃修封域中,而辞以出境何也。” |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 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
云游天下 | 像行云一样在天下漂游,指漫游天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静,原是祀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 |
双管齐下 | 管:笔;齐:同时。双手执笔同时作画。比喻为达到某个目的同时采取两种措施或同时做两件事情。 | 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
归老林下 | 指回到幽雅处所,度过晚年。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大业已归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携佳孙美妇归,喜如获宝。” |
山间林下 | 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志愿禅师》:“山间林下颇称道人家风。” |
骑虎难下 |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迫于形势;不能停下来只好干到底;进退两难。 | 《明史 袁化中传》:“惧死之念深,将铤而走险,骑虎难下。” |
自上而下 | 从上到下。 | 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总以能教育群众、纠正错误、保证党的领导为原则。” |
床下安床 | 比喻无谓之重复。同“床上施床”。 |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九:“[邵雍]平生不为训解之学,尝曰:‘经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盖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
泥沙俱下 | 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 |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一卷:“人称才大者,如万里黄河,与泥沙俱下。余以为:此粗才,非大才也。” |
能上能下 | 谓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战士,能上能下,能与人民共患难,同安乐!” |
下里巴人 | 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 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
夕阳西下 | 指傍晚落日的景象。也比喻人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月下老人 | 神话传说中主管人间婚姻的神。后来指媒人的代称。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落井下石 | 看见别人落在井里;还往井下丢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唯恐天下不乱 | 恐:恐怕。指希望天下大乱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种混乱状况确实给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活动,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利条件。”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天下归心 |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 春秋·鲁·孔丘《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
谄上骄下 | 谄:讨好、奉承。对上谄媚;对下骄横。 | 汉 扬雄《法言》:“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
居高临下 | 居:处在;临:面对。处于高处;俯视下方。形容处于有利的地势、地位。也比喻高高在上。 | 北齐 魏收《魏书 财安王》:“缴山立栅,分为数处,居高临下,隔水为营。” |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床下牛斗 | 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 《晋书·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
俗下文字 |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
泪如雨下 | 眼泪像下雨似地淌了下来。形容非常悲痛。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下气怡声 | 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 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 惟:只有;尊:地位或辈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 《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第一卷:“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齐书·刘悛传》:“后悛从驾登蒋山,上数叹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顾谓悛曰:‘此况卿也。’”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 晋 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
桃李满天下 |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 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
眉下添眉 | 在眉毛下面再画一道眉。比喻多余重复。 | 明·李贽《四书评·大学》:“则第一章释‘明明德’,第二章释‘新民’,是本来已释过了,何必又释‘本末’?无乃眉下添眉耶?” |
指日可下 | 指明日可以攻下。 | 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故臣以为兵出沐阳,则山东指日可下。” |
屋下架屋 |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 |
下气怡色 |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 《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上下浮动 | 短促而反复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地移动。 | |
上上下下 | 上面下面,往上往下,上级和下级,泛指单位的整体。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今夜又该我们两个捕猎,和十数个乡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窝弓药箭等他。” |
举国上下 | 举:全。全国上上下下的人。 | 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第一节:“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