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关忧的成语

有关忧的成语

※ 因篇幅关系,有关忧的成语只列出前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忧喜交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主忧臣劳忧:忧患。君主有了忧患,臣下就要为他效力。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忧愤成疾忧愁气愤得病了。形容极其忧愤。《五代史平话 晋史》:“契丹因晋主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责备),晋主忧愤成疾。”
高枕无忧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原形容平安无事;不必担忧。后也指思想麻痹;放松警惕。《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路叟之忧指百姓的疾苦。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
忧心忡忡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心事重重;十分忧愁。《诗经 召南 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骄傲,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无忧无虑无:没有。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舒畅自然。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顾内之忧顾:照管,照顾。指对后方的忧虑、担心。《宋史·李处耘传》:“赏厚则人无顾内之忧,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
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享乐,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乐极则忧好乐过度而不止,必生忧伤。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排忧解难排除忧愁,解除困难。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
内忧外患忧:忧虑;患:祸患。指国家内部的变乱和外部的侵略。先秦 管仲《管子 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思深忧远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
忧国恤民恤:体恤。忧虑国事,体恤百姓。汉·徐幹《中论·谴交》:“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
后顾之忧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指来自后方或将来的忧患。北齐 魏收《魏书 李沖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
先忧后喜忧虑在天下人之先,欢喜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您稳放着个先忧后喜,我空怀着个有苦无甘。”
忧国奉公心怀国家,努力做好工作。《后汉书·祭遵传》:“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怜:怜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忧国爱民忧心国家,爱护百姓。《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忧心悄悄忧虑不安貌。《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转忧为喜由忧愁转为欢喜。明 陆采《怀香记 池塘唔语》:“解双眉转愁为喜,订芳期欢声和气。”
忧国忘家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忧能伤人忧:愁苦,忧虑。忧郁愁苦的情感能损伤人的健康。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忧国忘私忧:忧虑。忧虑国事,忘记了私事。《古文苑·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
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内顾之忧旧时形容没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晋·左思《咏史》诗:“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萱草忘忧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指想法解忧。《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萱’)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不放心。形容母爱真挚。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4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
主忧臣辱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殷忧启圣殷:深。深切的忧虑能启发最高的智慧。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忧患余生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
报喜不报忧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际上是说假话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报忧了,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
忧心如焚焚:火烧。忧虑、焦急得心里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忧愁、焦急。《诗经 小雅 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自相惊忧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通忧共患共同承担忧患。康有为《上皇帝第二书》:“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给民合志。”
采薪之忧采薪:打柴。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朱熹集注:“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
心腹之忧犹心腹之疾。明·郭勋《英烈传》第69回:“我兵宜先救心腹之忧,后除手足之患。”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公无私忧:愁苦,忧虑。忧虑国家公事,不考虑个人私事。三国·魏·桓范《世要论·臣不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
杞人忧天杞:古时国名;忧天:担心天塌陷。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寝食不安。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负薪之忧意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有病的谦词。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饱经忧患饱:充分;经:经历。长期、多次经历过忧愁、困苦;社会经验丰富。郭沫若《司徒 司马 司空》:“饱经忧患的中国人上了好些次大当,并没有再给予地雷手以立即抽身的机会。”
替古人担忧为古人所遇到的困难、危险担忧、发愁。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愁。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我不信,打谈的吊眼泪,替古人耽忧,这些都是虚,他若唱的我眼泪出来,我才算他好戏子。”
替古人耽忧指不必要的忧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且来宽衣服睡觉,莫替古人耽忧。”
怨天忧人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畴咨之忧畴咨:访问、访求。指人才难求的忧虑。《尚书 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忧公忘私关心公益,不顾私利。《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忧国哀民忧虑国事,体恤百姓。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
忧国忘身忧:忧虑。一心忧虑国事,忘了自身安危。《晋书·淮南忠壮王允传》:“故淮南王允忠考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
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有隐忧忧:愁苦,忧愁。好像内心有说不出的忧愁《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忧谗畏讥担忧被谗言中伤。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寅忧夕惕寅:寅时,泛指早晨;惕:担心。多指执政者忧心忡忡,早晚提心吊胆。《南齐书·明帝纪》:“仰系鸿丕,顾临兆民,永怀先构,若履春冰,寅忧夕惕,罔识攸济。”
肘腋之忧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明·沈德符《野获编·内臣兼常印厂》:“世宗神圣,以至今上,俱太阿在握,可无过虑。倘此例他日踵行,亦肘腋之忧。”
无妄之忧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无妄之忧勿药喜,一善自足禳千灾。”